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三峡人家谚语,以及三峡对联七言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。
三峡文言文赏析写作手法及修辞手法
为了使句子紧凑,文笔简练,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,把本来应该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,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,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,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,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并提。这种句子翻译时应分为两句。如:
1.“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”。“亭午”“夜分”是两个不并存的时间,“曦”和“月”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,合起来是讲不通的,这句话应理解为“自非亭午,不见曦;自非夜分,不见月”(除非正午,看不见太阳;除非半夜,看不见月亮)。
2.“素湍绿潭,回清倒影”。这句和上句一样,应理解“素湍回清,绿潭倒影”(白色的急流,回旋着清波;碧绿的深潭,映出了倒影)。
引用的目的是为了“据事以类义,援古以证今”,引用的类别有三:引言,引事,引文。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、俗语、谚语、歌谣等,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。这篇文章就运用引用中的引言修辞方式,如:故渔者歌曰:“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。”用当地流行的渔歌作结,“泪沾裳”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,写出了三峡寒秋凄清悲凉的气氛。
事物本身有自己的约定俗成的称号,有时为了修辞上需要,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,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,叫做代称。如:
1.“虽乘奔御风,不以疾也”。“奔”字这里作名词,意思是“奔驰的快马”。
2.“素湍绿潭,回清倒影”。“清”作名词,代指“清澈的水”。
以上两个例句中,都是用事物的特征来代替本体事物,也就更加突出了本体事物的特征,如例1中的“奔”突出的马的“奔驰、快捷”特点,更突出江水的一泻千里的气势。例2句中“清”突出了春冬之时水的清澈。
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,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,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的分成两个(极少数也有三个)形式大致相同、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,使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、相互渗透、相互补充的关系,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。这种句子翻译时应并成一句。如:
1.“重岩叠嶂”,实际上意思就是“重叠岩嶂”(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)。
2.“隐天蔽日”,意思就是“隐蔽天日”(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)。
3.“林寒涧肃”,意思就是“林涧寒肃”(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)。
把字数相等、结构相同或相近、意义相同、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、句子或句群对称地排列在一起,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对仗。如:“重岩叠嶂,隐天蔽日”,上下词性相同,语意相对,是一句工整的对仗句。这句对仗句,着重刻画了三峡群山的高峻。还有如“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”,也是一句工整的对仗句,突出了江水的迅疾。
夸饰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夸张,文中,作者为了表达生动形象,也用到了这种修辞方式。如“或王命急宣,有时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,其间千二百里,虽乘奔御风,不以疾也”。夏季三峡船行的速度有时比骑着奔驰的骏马,驾着长风的速度还快,这是夸张。作者运用比较的手法,更现其迅疾,写出了夏季三峡江水暴涨,来势凶猛的特点。
这篇文章语言骈散相杂,恰当、巧妙地运用了这么多古汉语修辞方式,文辞简练、生动,文采飞扬,全文只有155个字,却生动道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,形象描绘出三峡四季的美好景色。确是值得后人代代传诵的山水游记的佳作。
关于白鹭的俗语
1、回答:漠漠水田飞白鹭,阴阴夏木啭黄鹂。——王维《积雨辋川庄作》
2、花开红树乱莺啼,草长平湖白鹭飞。——徐元杰《湖上》
3、棹动芙蓉落,船移白鹭飞。——萧纲《采莲曲》
4、何故水边双白鹭,无愁头上亦垂丝。——白居易《白鹭》
5、白鹭拳一足,月明秋水寒。——李白《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》
6、白鹭下秋水,孤飞如坠霜。——李白《白鹭鸶》
7、刻成片玉白鹭鸶,欲捉纤鳞心自急。——卢仝《白鹭鸶》
三峡天下下一句是什么
1、“峨眉天下秀,三峡天下雄”指的是:峨眉山秀气天下第一,三峡雄奇天下第一。来自谚语:峨嵋天下秀,青城天下幽,剑阁天下险,三峡天下雄。第一个写出含有峨眉天下秀意思的诗的,是明代诗人周洪谟“三峨之秀甲天下,何需涉海寻蓬莱”。
2、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峨眉山之秀主要有两重含义,一是宏观远望其形态,山体虽高大,但轮廓线流畅柔美。尤其是多雾的峨眉山下,被云雾所迷漫。二是植被丰茂,色彩翠黛雅丽,终年不枯,这是其他名山中少有的。
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